近期笔者在研读五大IOC年报时发现,2015年各家公司的储量替代率表现各异,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均大幅下降,普遍降至60%左右,只有道达尔和雪佛龙两家公司在100%之上。对于道达尔缘何保持较高的储量替代率,笔者曾专门做过分析。雪佛龙则有不同,这一时期复算储量虽然也保持了增长,但是扩边和新发现储量增幅远远不及道达尔那么大。面对这一现象,雪佛龙做出了追加勘探投资的决策,意在巩固储量基础。2015年,在其他公司勘探投资保持稳定的情形下,雪佛龙的勘探投资增幅达到50%,可谓鹤立鸡群。
本轮油价下跌及低位运行已有两年之久。从油价下跌之前的2013年至2015年,石油公司的油气产量始终在保持稳定,这其中一定有勉力支撑的成分。一些项目在低油价下已经没有经济效益,但是石油公司并不是一味选择关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关停这些项目之后,日后重启难度大、成本高;另一方面,无论是关与不关,石油公司都得承受资产折旧损耗等成本支出。因此,低油价下石油公司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宁可少亏损一些也不愿意关停项目。这一现象主要是针对开发和生产而言的,勘探决策则不同。油价开始下跌之时,石油公司出于应急,纷纷压缩上游投资,勘探投资被削减首当其冲。这一时期,石油公司原计划的不少风险勘探、高成本项目都被延缓滞后,勘探总体呈守势。分析跨国公司的年报可以发现,2013年至2015年,勘探投资大多没有增长。现在问题来了,若油价继续低位运行下去,石油行业的勘探是否会一直低迷下去呢?笔者以为可能性不大。雪佛龙在2015年做出的增加勘探投资的决定实际上就是个信号。
其实,不仅仅是雪佛龙在追加勘探投资,同一阵营的壳牌也已经有了在低油价下追加勘探投资的意向,2015年的勘探投资数据表现出这个苗头。理论上讲,当石油公司储量不足时可以通过购买手段予以弥补,但是购买储量在石油公司的储量构成中一般不会占据主要比例,即使在低油价下也是如此。分析历史上石油公司的储量构成发现,扩边和新发现以及复算储量始终是增储的主体。此外,从经营主动性方面看,石油公司也不应将储量获取全部寄托在从外部市场购买这一手段上,这样受制于市场、受制于人的风险便大了许多,也不利于公司自身勘探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升。有咨询机构曾对近几年全球油气并购交易效果做过跟踪分析,发现这些交易在交易之日的价值评估结果与日后的价值表现均有较大出入,交易之初的评价结果普遍存在“水分”,想必这一点对储量交易也实用。因此,石油公司的储量经营要强调主动性,立足自身勘探,多种手段互为补充的做法有其合理性。
笔者曾将石油行业与油价下行及低位运行的抗争喻为“持久战”。就目前的形势看,应该说整个行业还处于与低油价的相持甚至是防御阶段,因为种种迹象表明石油行业的再平衡格局依然未出现。2014年至2015年石油行业的业绩出现下滑,上游业务亏损现象严重,下游盈利能力增强。但是到了2016年上半年,石油公司的上游亏损幅度加大,下游盈利增长势头由于受到经济形势低迷影响减缓。纵观整个石油行业发展状况,至今没有出现具有相对稳定特点的新均衡模式,发展形势依然严峻,还处于艰难的调整和演进过程中。应当看到,石油公司面对低油价冲击,一开始压缩投资且上游勘探投资压缩首当其冲有其合理性,毕竟石油公司需要降低成本以解决现实的生存问题。不过现在看来,这一手段充其量只是应急,不足以长久。一段时间过后,石油公司的决策者很快会缓过神来,他们会发现原来勘探投入的下降和工作量减少的负面效应足以影响到全局,必须进行发展思路的调整,否则便会面临无米下锅的窘境。具体到跨国石油公司,勘探投入下降的负面影响已经在埃克森美孚、BP、壳牌身上表现出来了。道达尔由于之前的发现尚可缓冲和应对,而雪佛龙已经率先做出了改变,追加了勘探投资。
即使石油公司的勘探思路做出调整,一定也会有时代和市场的烙印。换句话说,低迷的经济形势和低油价在长时期内可能还会持续。石油公司面对低迷形势的勘探表现出新特点。
具体而言,今后的勘探会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是勘探投资的变化,石油公司可能会考虑适度追加勘探投资,而不是像近两年那样一直稳控和压缩。从投资结构看,勘探投资一般只占到石油公司上游投资的10%至20%,勘探投资的追加不会给石油公司造成太大的压力。第二个方面的特点是石油公司的联合勘探,通过联合与协作一方面实现勘探风险的共担,另一方面借助管理、技术资源的共享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本轮油价下跌以来,石油公司之间的合作频率显著提升,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此不赘述。第三个方面的特点是,高效勘探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石油公司既要追求大发现,又要受到投资控制的约束,好似在刀尖上跳芭蕾,没有高超的水平显然是行不通的。高效勘探实现的前提条件之一是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这一点会倒逼石油公司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变革,以适应勘探形势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