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海油上半年净亏77.4亿元!)
2016年上半年,中海油净亏77.4亿元,这是其2001年上市以来初次出现中期成绩亏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曾经的央企优等生、改革先锋队怎么变成碌碌平庸者?其转型天然气的努力为何成效缓慢?这篇摘自于《财经》封面文章的分析,或许能让人感受我国油气体制中的深层次东西。
2016年上半年,我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下称“中海油”)净亏77.4亿元,这是中海油2001年上市以来初次出现中期成绩亏损,主要是受原油价格下降影响而计提油气资产减值准备。
巨亏77.4亿元之后
成绩下跌激化了长期积累的内在矛盾,也加剧了人才流失。一位中海油前员工对《财经》记者说:“如今的中海油已经有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的趋势,我很痛心。”他表示,公司过去十几年培养的具有世界化背景的精英团队大半离职,财务团队、事务开展团队和法务团队原部分骨干人员星流云散。
长期以来,中海油及其母公司我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下称“我国海油”)被外界视为世界化程度最高、管理最标准的央企“优等生”。如今,这名曾经的优等生正面临严峻考验——董事长杨华在近期召开的2016年领导干部会议上称,异常严峻的生产经营压力,已让公司面临“能否活下来的问题”。
比成绩下滑威胁更大的,是我国海油定位的迷失。这家通过海洋石油对外协作起家的公司,曾被称作“我国最西化的石油公司”。但在最近几年国企大环境、行业中环境和公司小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它似乎逐渐丧失了早期的“世界化、标准化”基因,泯然于那些政企不分、积重难返的传统国企之列。
在业界看来,这一切始于低油价的冲击。持续50美元/桶上下的世界油价揭开了此前被高油价掩盖的低效管理和战略失误,退潮之后,裸泳者现形。
转型天然气挑战巨大
鉴于海洋石油前景不明,天然气事务被寄望成为中海油未来开展新的支持。中海油在2015年报中指出,天然气及发电产业已成为公司中下游的重要板块,也是最具开展潜力的效益增长点。
8月22日,第一船自美国进口的7万吨液化天然气(LNG)运抵中海油大鹏接收站。该LNG船从首个取得美国政府出口许可的LNG终端——路易斯安那州萨宾帕斯终端(SabinePass)出发,历时32天到达我国港口。
这一场景背后是中海油迅速成长的LNG事务。中海油在国内三大石油公司中最早布局LNG,很早便完成了沿海LNG产业的全面布局。作为我国第一座LNG接收站,中海油大鹏接收站2016年进口总量已超过4500万吨。
目前中海油已投入商业运营的接收站有7座,LNG年接收才能达到2780万吨,累计接卸LNG突破8000万吨,热值相当于1亿吨原油。陆地天然气长输管线达到4309公里。公司同时还在加速布局天然气发电、LNG汽车加气等事务。
中海油向天然气事务转型,基本与全球主要IOC同步。后者也将天然气视为未来重要增长点。壳牌集团在五大IOC中对天然气注重程度最高,在天然气一体化方面的开展战略较有代表性。金融危机后,壳牌继续大力开展天然气事务,天然气储量占比始终保持在50%以上。
壳牌现任CEO范伯登(BenvanBeurden)2014年上任后,将天然气一体化经营确定为集团中期的赢利增长点。他的名言“与其说壳牌是一家石油公司,不如说壳牌是一家天然气公司”,在行业广为传扬。目前,天然气一体化和新能源事务是壳牌四大事务板块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上游事务板块、下游事务板块和项目与技术(P&T)事务板块。
壳牌执行委员会成员、天然气一体化及新能源事务执行董事MaartenWetselaar通知《财经》记者,壳牌始终致力于构建包括惯例和非惯例油气、液化天然气(LNG)、天然气凝析液(GTL)以及天然气化工在内的天然气一体化产业链。
范伯登也曾表示,公司一直在为低油价的到来做准备。2015年对英国天然气集团(BG)高达540亿美元的并购就是壳牌的应对之举,也成为此轮低油价周期中最大一笔收购。收购完成后,公司天然气一体化事务迅速壮大,总规模已达90亿美元——占总资产三分之一。
BP也在低油价周期中大力布局天然气事务。当前天然气已占BP上游事务组合的近50%,而2020年,这一比例将上升到55%。“我们如今越来越偏向天然气事务,天然气的政策导向是非常关键的,我国在政策导向上也会加强力度,引导这方面的开展。”BP我国区总裁杨恒明对《财经》记者说。
就中海油而言,虽然与壳牌、BP同步开展天然气,但没有达到构建天然气一体化事务板块以及天然气价值链的程度,主因在于中海油天然气事务缺少上游资本支持,纯靠港口贸易难以形成持续、可观的赢利。
年报显现,中海油2015年海内外共生产天然气251亿立方米,但仅出售126亿立方米。公司从2012年至2015年海内外天然气可采储量分别为:1700亿立方米、1790亿立方米、1906亿立方米和1980亿立方米。虽然不断增长,但距离IOC尚有距离。
壳牌2015年报显现,该公司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3800亿立方米。收购BG后,壳牌还占有了全球20%的LNG商场,其产能几乎是埃克森美孚的2倍。
因为缺少LNG资本,中海油主要靠在世界商场购买后转手销往国内,且在当前需要不振的商场环境下也持续亏损。
“照付不议”合同出现胶葛
近来,中海油与李嘉诚旗下公司控股的赫斯基能源公司之间关于南海荔湾3-1气田天然气长期合同的胶葛,凸显了中海油LNG事务不掌控上游资本的短板。
荔湾3-1气田是我国首个深水气田,由赫斯基能源和中海油协作开发,2014年3月投产后向珠三角地区供气,由中海油进行出售,并签订“照付不议”出售合约。
“照付不议”是天然气供应的世界惯例和规则,是指在商场变化情况下,付费不得变更。用户用气未达到此量,仍须按此量付款;供气方供气未达到此量时,要对用户进行相应补偿。
跟着世界油价的断崖式下跌,LNG价格也不断下跌。2015年,美国天然气标杆价格HenryHub全年均价为2.6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下跌39.8%;英国标杆价格NBP全年均价为6.6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下跌14.0%。日本进口LNG全年均价估计为10.6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下跌34.4%,其中LNG现货全年均价为7.46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下降46.9%。
相较之下,每千立方英尺11美元-13美元的出售合约价格让中海油承受巨大出售压力。因此,中海油在2016年一季度仅按实际售气量支交给赫斯基费用,而未按合约规定气量付费。双方胶葛一度升级,险些对簿公堂。最终赫斯基让步,同意以每千立方英尺9.54美元-11.45美元的价格将天然气卖给中海油,避免了双方争端进一步升级。
和竞争对手相比不具优势
在国内,因为政策和历史渊源,传统上以陆上油气事务为主的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巨头也在加快布局天然气产业。相比中海油,它们在上游气源和管网上拥有绝对优势。
以中石油为例,2015年,该公司共出售天然气1226.6亿立方米,其中954.8亿立方米为自产气。管道天然气供应范围已掩盖全国30个省区市,商场占有率达到68%。且已拥有长达50928公里的天然气管道,占全国的76.2%。同时,中石油还在去年底建成大港、金坛、刘庄、苏桥、呼图壁等储气库(群)10座,调峰才能达到52亿立方米。
中石油还运行LNG工厂12座,总产能700万立方米/日,2015年产量5.6亿立方米。运行LNG加气站550座,在建LNG加气站136座,全年终端出售LNG15.4亿立方米,占全国LNG汽车加气站出售量的27.3%。
中石化也已在广西、天津、温州、江苏等多地建设LNG接收站。且这两家公司可凭借较LNG低约0.5元/立方米的管道天然气优势,与LNG的灵活性相结合,对中海油形成强有力的竞争。
在业界观察者看来,跟着商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中海油虽出手最早,其LNG商场份额却不断遭受蚕食。中海油LNG设备出资和维护本钱长期居高不下,此前签订的天然气长协本钱无法降低。怎么消化这些本钱,对LNG事务亏损的中海油而言,也是有必要解决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