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举行的欧佩克石油产量大会在经历了长达四个半小时的会谈后,达成冻产协议,决定将石油日产量减至3250万桶至3300万桶。
这一水平较今年8月的欧佩克产出目标减少了0.6%至2.1%。未来,欧佩克将成立技术性委员会,研究限产的实施机制,加快市场的供需再平衡进程。
伊朗石油部长赞加内表示,在经历两年的油价暴跌后,欧佩克终于达成了历史性限产协议。
《纽约时报》给出了这样的数据,3250万至3300万桶/日的限产目标只相当于削减了全球石油总产量的大约1%,几乎不会对石油供应和油价产生根本性影响。
另有分析认为,就减产幅度而言,确实很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欧佩克8月产量已达3320万桶/日,与3250万桶至3300万桶/日的目标非常接近,因此这样的限产水准仅有象征性意义。
奥本海默分析师指出,欧佩克8年以来首次达成的减产协议可能只是政治姿态,不足以稳定石油市场。
休伦(Huron)公司总经理科克汉姆(ScottCockerham)表示:“1%的减产对于全球供应只是九牛一毛。欧佩克接下来如果不能明确宣布减产方式和规模,以及贯彻能够真正影响全球供应的决心,油价完全可能回落。”
银河证券认为,即使达成冻产协议,也不能改变当前原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冻产协议仅能在短期内提振油价,而从长期来看,只有通过减产等方式才能实现供求平衡,真正改善油价的基本面。
“有协议总好过没协议,这就是市场当下的态度。”爱德华·琼斯(EdwardJones)资深能源分析师扬伯格称,“如果协议今天就能生效,油价还可以涨得更高。”
就是因为不能立即生效,所以市场仍存在巨大变数。对于欧佩克的执行能力,外界十分担心。虽然协议达成,但并没有具体的限产减产实施机制、计划或细节,要等到11月欧佩克技术性委员会研究后,才能决定限产实施多久,以及如何分配减产任务。
根据以往的经验,在欧佩克技术委员会具体研究措施时,各国目前的产油量将是最重要的考量。所以当前产量越高、越接近于自身短期产能上限,对单个成员国而言越有利。
伊拉克首先发声,称自己的产量被欧佩克低估。伊拉克石油部长卢艾比(JabarAlial-Luaibi)称,“第三方数据没有反映出伊拉克实际产能,我们一天能产470万桶。”第三方数据中,伊朗的产量为440万桶。
委内瑞拉石油部长皮诺表示,欧佩克将在11月决定减产的持续时间及产量配额。但尼日利亚和利比亚的资产负债越来越严重,而伊朗又决心将产量恢复至制裁前水平,欧佩克能否就产量配额达成一致仍是一个未知数。
最新消息称,俄罗斯总统普京周一表示,俄罗斯准备好与OPEC进行合作,冻结甚至降低石油产量。他称,冻产甚至减产是正确的决定。
根据俄罗斯能源部公布的初步数据,截至目前,俄罗斯10月平均原油产量每日1120万桶,超过上月创下的苏联解体以来1110万桶的记录。早些时候,俄罗斯能源部长诺瓦克(AlexanderNovak)曾表示,俄罗斯希望在目前的产量水平冻产,而不是进一步削减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