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石油市场上,OPEC的一举一动永远都是焦点,虽然自油价大幅下挫以来,对OPEC“冻产”甚至减产的预期一直都在,但近期达成的限制石油产出的协议仍然很让市场意外,协议达成当日WTI油价即大涨超过5%,油价再次向50美元的“关口”发起冲击。
此前我们一直强调OPEC组织正处于“囚徒困境”的博弈之中,成员国之间的合作困难重重,致使石油市场寡头垄断的形式不断弱化而竞争变得愈发的激烈,这也是我们认为油价目前难以趋势性反转的主要原因。那么,这次“冻产”协议的达成是否预示着OPEC内部分裂的局面已经打破,合作推升油价有望了呢?我们并不这么认为。
一、对个体不加约束,集体产量上限只会是一句口号。
由于无法协调成员国的内部矛盾,OPEC事实上早在2011年就已经废除了差异化的石油生产配额制,转而象征性地设定了日均3000万桶的整体产量上限。只设定集体目标而不对个体的义务加以限制,显然这样的产量上限只能是一句口号,事实也证明,此后OPEC自始至终都在超配额产油。
这次OPEC达成了初步协议,决定将整体的产出目标设定在日均3250-3300万桶区间,但是同样的,该协议没有任何的执行方案和实施计划,对如何在各个成员国之间分配“冻产”任务只字未提,这样的合作协议看上去更像是迫于舆论压力而作出的表态,我们对其是否能够真正执行缺乏信心。因此,目前为止OPEC对合作限产的各种表态只能刺激投机资金的短期参与,但从中长期看,很难改变全球石油供求的基本格局,因此,对长期油价难以构成持续支撑。
二、减产并非符合全部OPEC成员国的利益。
尼日利亚和委内瑞拉等财政局势紧张的国家一直是石油减产的积极推动者,因为油价重挫事实上已经危及到了其政局的稳定,但是对于沙特阿拉伯、阿联酋和科威特等国来说,来自于OPEC外部的竞争威胁才是他们真正关注的重点。
现阶段石油市场供给过剩的主因就是美国非传统石油开采的爆发式增长,在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突破和成本下降的推动下,美国本土所产石油对中东石油形成了大幅替代,不但引发了油价的“崩盘”,同时也击垮了长期以来OPEC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垄断地位。因此,对于大多数OPEC成员国而言,因油价下跌而导致的收入下降也许是暂时的,但市场份额的丧失则可能是长期且不可承受的,特别是对于沙特阿拉伯这个OPEC“老大哥”而言,极低的开采成本是其守住地位的主要筹码,它对低油价的承受能力较竞争对手更强,如果此时贸然减产则极有可能帮助美国的页岩油产业复苏,这并不符合沙特的长期利益。
三、合作冻产也未必能达到推高油价的目的。
众所周知,OPEC成员国推动合作限产是前期油价大幅下挫所导致的无奈之举,OPEC成员国普遍存在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出口的不利局面,经济发展模式单一,国家财政存在极高的石油价格波动风险,因此,在不损失市场份额的前提下,各个成员国都希望油价能够尽快地走强。但是,随着全球石油供应格局的转变,OPEC对市场的垄断地位正在下降,而另一方面,随着石油本身金融属性的增强,影响油价的驱动因素变得更为复杂和多元化,两方面原因决定了OPEC对油价的影响力在不断弱化。
在金融市场发达的今天,对于油价的形成机制而言,其商品属性正在不断让位于金融属性,不但油气资源本身已经成为全球资本的重要配置方向,体量巨大的衍生品交易市场更是油价形成的最终场所,参与石油交易的早已不再只是石油开采商和炼油厂,以对冲基金为代表的投机资本才是衍生品市场的交易主体,因此油价走势在供求关系的大框架之下,更多的受到市场预期、货币政策、风险偏好和外汇等一系列宏观变量的影响。
OPEC的石油政策仅仅只是驱动价格形成的要素之一,并且影响的重要性正在下降,即便OPEC达成并执行了“冻产”协议,油价想要走强仍然面临诸多阻力。作为全球经济增长主引擎的新兴经济体已经处于增长周期的尾部,人口红利在消失,高增长时期已经结束,对未来总需求的悲观预期将持续打压石油和股票等高风险资产的投资情绪。另一方面,美国已经开始进入加息周期,其与其他经济体货币政策的分化会推动美元不断走强,美元的强势对油价来说很不利。
OPEC组织间的合作与竞争本身就是一个多方博弈的复杂过程。另外,从更高的角度观察,由于美国石油产业的强势崛起以及俄罗斯的参与,OPEC的垄断地位早已大不如前,未来对市场份额的竞争会愈发激烈,OPEC的合作“冻产”计划多半会沦为一纸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