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达成协议,决定将原油日产量从2017年1月1日起减至3250万桶,非欧佩克成员俄罗斯也将加入减产行列。这是欧佩克2008年以来首次宣布减产,也是15年来首次有非欧佩克成员参与的减产计划,国际油价应声大涨。
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沙特为促成减产协议,不仅承担了48.6万桶/天的最大减产份额,还对伊朗作出了让步,放弃了此前坚持的“共同减产”原则,同意伊朗增产约9万桶/天,使其产量恢复到2005年被制裁前的最高水平。作为最大的石油出口国,沙特为何会作出如此大的让步?
首先,沙特推动减产协议的核心目的就是缓解财政紧张,为经济改革争取缓冲期。近年来,由于国际原油市场供过于求,油价持续走低,极大拖累了沙特政府的财政收入。根据沙特财政部的数据,沙特2016年财政赤字预计将达870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按此趋势,沙特近6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在2020年左右消耗殆尽。此外,沙特经济改革计划“2030愿景”的重要一环——沙特国有石油公司(沙特阿美石油公司)上市并建立主权财富基金的计划即将正式启动,如果油价继续低迷,将对其估值造成巨大负面影响,进一步制约后续经济改革措施的实施。因此,沙特必须努力促成减产协议,提高石油价格,避免财政困难恶化,对经济改革造成不良影响。
其次,沙特采取强硬态度迫使其他产油国合作。世界几大产油国,如沙特、俄罗斯与伊朗等,存在不小的政治、经济分歧。今年举行的几次欧佩克会议之所以无果而终,很大原因都在于沙特、伊朗之间的争执。就在本轮维也纳谈判开始之前,沙特能源大臣法利赫突然表示即便减产协议无法达成,全球市场也将在2017年逐步恢复供求平衡,并再次抛出了“只有伊朗减产,沙特才会减产”的言论,要求伊朗将产量冻结在380万桶/天。面对来自沙特的强硬表态,同样面临财政困难的俄罗斯、伊朗等国最终选择了让步。据悉,伊朗方面在维也纳会议上也承诺,在恢复受制裁前的生产水平后,愿意在2017年冻结产量,且不会将伊朗在协议中受到的优待作为对沙特方面的胜利来大肆宣传。
再次,沙特为达成减产协议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油价低迷期间,沙特曾坚持不减产策略。据统计,沙特还是近年来少数增加新油气钻探井的国家之一,其目的就是避免在减产协议达成后丢失市场份额,使减产不至于导致石油产业伤筋动骨。沙特的做法也的确收到了效果,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统计,美国2016年页岩油产量预计比2015年减少10%以上,这一趋势在2017年仍会延续,这使得沙特有望在减产协议达成后进一步巩固自己第一出口国的地位。
最后,沙特希望通过减产协议提振欧佩克的地位。2014年油价下跌以来,欧佩克放弃了产量杠杆,选择开足马力产油。此举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页岩油生产商,但也导致油价至今未能回暖。此后,面临日益严峻的财政压力,欧佩克几次试图限制成员国产量,但几番努力最终都宣告失败,国际市场信心连续遭受打击,欧佩克也遭受了“信任危机”,被国外媒体称为“名存实亡”。欧佩克需要借本次协议重新向外界证明其在稳定国际原油市场上的重要作用,作为欧佩克的“带头大哥”,沙特自然不希望欧佩克“信用破产”。
沙特能源大臣法利赫在协议达成后对媒体表示,减产协议“符合沙特方面的期待”,并表示协议的达成将极大推动市场复苏,修正目前市场上供求不平衡的状况。分析人士指出,减产协议的执行情况还有待观察,虽然油价短期内的上涨有助缓解沙特等国的财政困难,但回暖的油价无疑将刺激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增加产量,在6个月的减产协议到期后,欧佩克如何采取下一步行动,仍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