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下称“混改”)正在如火如荼推进。但作为重点推进领域的石油板块,“混改”却有沦为鸡肋的嫌疑。
9月2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再次就国有企业推进“混改”下了总动员令。作为石油领域的代表企业中石油“混改”也已推进一年多,特别是2014年以来相继推出吉林油田等上游资产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曾引发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时间已去近一年,实际效果到底如何?
记者调查发现,这些曾经被寄予厚望的“混改”项目,包括民营石化企业在内的众多社会资本对此反应平淡,应者寥寥。《中国经营报》记者就此给中石油集团发去采访函求证,但截稿前并未收到回复。
“混改”应景?
2014年11月份,中石油审议批准了扩大辽河油田、吉林油田经营自主权试点建议方案和部分管道资产整合方案,并敲定2家局级油田单位作为试点,各拿出35%的股份引入民营资本。消息一出,引爆业内。
这被视为垄断的油田等上游资源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但很快,业界便发现情况并不乐观:此次中石油可能拿出来“混改”的吉林油田、辽河油田等都是1960年代发现的老油田,经过多年高强度开采,开采潜力小、效益差是共同特点。以吉林油田为例,吉林油田规模中等,2013年油气当量约687万吨,已经进入三四次采油阶段,探明储量所剩无几,很多低产井已不具备开采价值。
“现在油价低迷,石油行业整体利润下滑明显,企业都在降本增效,而且央企反腐工作仍在推进,石油企业为这些忙的焦头烂额,很难投入大量精力去关注这件事”,一位石油央企员工对记者直言,推出的一些项目更多是响应政府的“混改”号召。
“混改”项目随即陷入沉寂。记者采访的多位行业协会、企业人士对该项目的实际进展都一无所知;登录相关网站,也没有发现有相关进展消息。不过有消息称,此前曾有数家民企通过提供不同的技术和资金方案来公开投标。
记者专门就此给中石油发去采访函,也给吉林油田等官网上公布的联系方式打电话进一步求证,但一直未能得到回复。
实际上,这并不是中石油首次推进“混改”。早在2014年5月份,中石油就将旗下东部管道公司资产100%的股权转让,引进社会资本。据毕马威会计事务所审计,截至2013年底,中石油东部管道总资产约817亿元,总负债527亿元。
近千亿资产显然不是一般的民营资本能够接手和承受的,这被外界视为高门槛,而引进民资沦为噱头。
不过在今年3月份,中石油又敲定新疆为勘探开发领域“混改”试点,拟拿出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三大油田部分区块不超过49%的股权引入地方国有资本及民营资本。而新疆同样是低产油井密集分布区。
在中国石油(8.86, 0.03, 0.34%)化工联合会副秘书长孙伟善看来,49%的股权已经是极限,因为政府“混改”意见里有明确规定:在保证国有资产主导地位情况下,引进各类社会资本。“推出的合作项目比较偏远、效益偏差,合作形式也较为单一,但这些也属正常。混改是一种全新模式,都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孙伟善告诉记者。
圈钱模式
其实简单梳理中石油先后推出的多项“混改”项目,会发现中石油的“混改”主要就是一种合作模式:转让部分股权,引进社会资本。
这种方式也被认为中石油有借“混改”项目来圈钱的嫌疑。
“中石油此次主要考虑以亏损油田和收益较差项目来引入社会资本,由于体制等多方面原因,这些油田开发成本太高,但对于灵活性较好、人员和技术成本均较低的民企可能是个机会”,上述石油央企人士表示。
中石油目前确实有较强资金需求。其一份内部资料显示:“十一五”以来,中石油投资规模持续增长,近3年每年都在4000亿元左右,资产总额增加至3.74万亿元,但部分大型投资项目远没有达到预期收益,公司现金流不足,资产负债率达到45%。
而研究机构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2780家上市公司总负债合计为143.24万亿元。其中中石油再次以10622亿元的负债成为负债最重的上市企业(除银行和保险等金融类公司)。因此,通过“混改”引进社会资本,来改善资金流和资本回报率,不仅需要还非常迫切。
事实上,中石油已经初步达成这个初衷。去年5月份推进东部管道公司近千亿元股权转让,最大可能已由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类型机构接手。
“中石油首先是上市公司,从对投资者和股东负责任角度来说,推出项目更多从自身经济效益来考虑,没有问题”,广东油气商会信息部部长姚达明表示。
中石油首先是一家自主运营的上市企业,因此更多地表现出“逐利性”的一面。姚达明认为,要改变现状,很难依靠企业自觉,企业任何时候首先追求的是利润。还需要国资委[微博]等相关部门真正出面协调推进并明确相应指标。
“现行的石油公司体制是1998年政府统一协调推进的,这意味同样可以由政府出面改变这种体制当中一些的不合理地方”,姚达明说。
最新发布的国务院印发《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显示,石油领域的改革将会在石油天然气主干管网部分实行网运分开、主辅分离。这也意味着此前社会各界探讨的拆分中石油等几家石油公司的管网部分,单独成立石油管网总公司或将成为可能。
沦为鸡肋
中石油先后推出的多次“混改”项目,多是推出时热闹非凡,然后石沉大海。
对于地方炼厂来说,上游油源一直是卡脖子的关键资源,这种上游资源的放开对于地方炼厂极具吸引力。
山东亚通石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锋告诉记者,公司正在抓紧升级已有工艺设备,建设380万吨的生产装置,以越过“200万吨”的国家产能淘汰红线,地炼企业都在升级发展,资金都十分紧张,谁有那些闲钱去关注这类大投资。
记者随后跟多家地方炼厂和贸易商负责人打电话沟通,其多表示对此并不关注,甚至并未听过相关政策。
在姚达明看来,这也在情理之中:首先是产能过剩、开工率新低,目前对上游原油需求远不如前些年;其次放开的是一些效益差的老油田,且放开的只是股权投资,投资并不意味着获得相应油田份额,只是一种财务投资;最后,现在地方炼厂资金普遍都很紧张,而上游油田投资都是大手笔,即使有心也无力。
这也得到全国工商联石油业商会副会长齐放的认同,他认为,目前民营炼厂最缺的就是资金,而对上游原油的需求随着进口权和使用权的放开反而没有那么强烈,真正可能有实力的就是互联网公司或者资本雄厚的民营大佬。
而对于社会资本而言,吸引力似乎又不够,只能参股却没有相应话语权,对石油领域知之甚少,而从纯粹的投资收益来看,收益较低且没法保障。
现实中,中石油目前推出的几个合作油田大多是中石油上游板块中的“边缘”油田,不仅效益较差,且有沉重的历史包袱。资料显示:有着50多年采油史的吉林油田职工人数在4万左右,其背后还有为数众多的退休员工和员工家属。而同期世界石油巨头壳牌的全球员工数量也只有10万余。
中石油去年曾表示,集团正在积极推进“混改”,全面扩大与民间资本、金融资本和国外资本等各类投资主体的合资合作,现在看来民间资本匮乏、有心无力,而金融资本也是顾虑重重,国外资本则看重收益率不愿出手,中石油的千亿“混改”项目有较大程度沦为鸡肋的嫌疑。
10月5日彭博则报道称,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企业沙特阿美聘请了德意志银行,为其可能从中石油收购一些营销、零售和炼油资产提供顾问,交易金额或达数十亿美元。中石油目前对资金需求量甚大,国内少有人接手的中下游资产或将大面积打包给意图全球布局的外国石油巨头。
姚达明认为,这些项目意义不大,是说其只通过转让股权、引进资金的形式,进入的社会资本没有话语权,只有投资收益权,与政府进行“混改”初衷偏离。政府推进“混改”的初衷是“经济形态多元与产权多元化,构建起不同经济形态及各种产权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格局”,同时引进民营资本,利用其灵活多变特性盘活资产。
虽然如此,不可否认的是,“混改”已步入深水区,业内人士认为,在低油价和反腐双重高压下,中石油的“混改”将被迫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