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中国将具备深海油气田的完全独立开采能力。”中海油研究总院深水工程首席专家张大刚30日说,中国南海油气田开采在探勘装备方面已经具备实力,目前主要是攻克深水区开采难题。技术上的成熟将为中国在南海油气田开采打下基础。
30日,张大刚在2015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做了题为“我国南海深水油气开发的进展及远景”的主题报告。
“中国在南海开发油气田如果可以早起步10年,比如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展,就不会是如今相对落后的现状。海洋技术不是一天能够发展起来的。”张大刚说, 从本世纪初,中国“三桶油”(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才开始在南海进行深水油气田的开发。技术、资金以及国家导向是开发起步晚的主要原因。
据了解,当中国油气田开发尚未深入南海之际,菲律宾和马来西亚在南海进行了大量开采。“它们也缺乏技术和资金,但借助了国外的力量。”张大刚说。
据介绍,目前,中国在南海的主要深水油气田项目包括荔湾3-1、流花以及陵水17-2。这三大项目都位于南海北部。张大刚所在的迪玛尔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参与了流花项目,目前正处于开发评估阶段。
这 些项目不同的开采模式是中国在南海油田开发的一个缩影。其中,荔湾3-1从开发到开采都是和国外公司合作。“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勘探能力,一口井需要耗资五 六千万美元,如果不出油就是废井。”张大刚解释说。发展到流花项目,中国企业已具备独立的开发能力,只需在开采方面借助国外力量。张大刚表示,“200米深度以内的开采中国是自己做。但在深水区,由于开采能力欠缺,中国还需和国际企业合作”。南海的平均深度是1212米,最深处可达 5567米。
谈及中国在南海的开采能力,张大刚认为,中国已经有探勘装备。“近十年来,中国海洋技术有了很大提高。勘探装备发展很快,接近世界水平,对未来发展有很大帮助。”但是他说,在水下系统方面,中国还处于空白状态,主要靠国外进口。
张大刚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南海油气田开采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资金有所保障。开采技术逐步提高以及海洋环境资料的健全,将为中国在南海地区开采石油打下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