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近日一句十三五期间“实现成品油价格完全市场化”的表述,引发了市场诸多想象。从公开信息分析,成品油价定价机制近期也的确有可能发生变化,有报道称,山东与广东已经被选为油价市场化的改革试点。
但是,徐绍史主任“完全市场化”的表述也引起了巨大争议。仅从概念上,所谓“完全市场化”自然是政府不再干预。可是发改委在去年年末连续两次召开成品油价格机制座谈会却透露出信息,是否设立“天花板价”和“地板价”,成为争议的焦点,以至于有专家出面解说,所谓“完全市场化”与“地板价”并不矛盾——这不免让人有些哑然失笑。
成品油市场化改革一直在小步推进。目前被发改委连续两次暂停下调油价的定价机制,其实就是一定程度的市场化设计。当然,它不是完全市场化的。而从国内现实来看,囿于市场观念以及市场格局,“完全市场化”未必能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但向市场化更加靠近几步,则值得期待。
完全市场化自然令人向往。可是坦率而言,这样的向往大体是出于对自由的天然热爱,之于现实,则从未实现。彻底放任不管的完全依靠市场自我调节的市场,在当今世界上也几乎不存在。即便公认的纯粹市场经济国家,也有市场管制。因此所谓的“完全市场化”,更准确的界定是理顺市场和权力边界,只要市场能办的,有形之手就不要动辄干预。
国内成品油市场的当下格局,是标准的寡头垄断。它们依靠行政扶持已经完全左右的市场,此时如果不加干预猛然放开,对于消费者来说,很有可能市场竞争的好处没得到,反而先享受了以市场为名的更为理直气壮的垄断。市场化改革之所以选择山东为试点,就是考虑到了山东民营炼厂众多、竞争激烈,放开后不太会出现三桶油一统天下的局面。
国内成品油市场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对三桶油这样的垄断寡头,市场和行政的边界严重不清晰,许多市场本身能够解决的,有形之手依然紧抓不放。尽管有寄望它们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承担社会责任的因素,但这样的考虑在很大程度上压倒了市场化推进。虽然近期在销售环节,通过引入混合所有制,一定程度上放开了下游市场,但更为关键的上游,也即原油供应市场,依然紧紧地被国内几个寡头垄断。当最基本的供应环节被卡住,价格传导必定是单向的,定价机制也必定是单方面定价。
因此,定价机制的改革关键并不是什么“天花板价”和“地板价”,而是首先打破原油供应方面的上游垄断,同时在定价环节尽量放松行政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