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路透社报道,亚洲石油市场正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印度和中国炼油企业越日本等以往占主导地位的买主成为新的大主顾,在挑战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石油消费国的地位。
这种逆转不仅正建立着新的贸易途径,也令亚洲石油定价机制面临挑战,因为市场新力军会推动更多的现货交易,减少长期合约。
自1990年以来,中国和印度的世界石油消费份额合计翻了三倍,占比超过16%,接近美国约20%的比例,巩固了其作为世界需求增长中枢的地位。
“亚洲石油市场正处于不断变动的时期,”迪拜商业交易所(DME)总经理欧文?约翰逊(Owain Johnson)说道。
分析人士称,到2040年,中国和印度的市场份额可能再翻一番,占据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
亚洲日益崛起的交易商之一是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该公司经营着11家炼油厂,每年的综合炼能为8070万吨(每天190万桶),占印度炼能的三分之一,与艾克森石油公司(Exxon)的美国炼油基地的炼能相差无几。
“原油现货(交易)更具灵活性且种类更多。去年我们增加了现货购入,今年我们正在制订一个战略,”印度石油公司财务主管A. K. Sharma称。
这样的变化是以牺牲西方石油巨头的利益为代价的,荷兰皇家壳牌石油集团(Shell)去年12月报怨称,中国企业的踊跃购买意味着亚洲原油价格并没有正确反映市场行情。
“中国石油公司已成为石油交易的新主力,”驻新加坡的海峡石化公司的原油业务总经理欧伊斯泰因?贝勒生(Oystein Berentsen)称。
新型优先贸易方式
此前,日本的亚洲最大石油买家——曾占全球需求的10%左右——坚持采用长期合约。
如今,中国和印度开始领跑,现货交易的比重越来越高,因为比起固定的装运日程,买家更看重成本和交货的灵活性。
另外,由于成交量巨大,新买家能够拿到比较优惠的价格。中国和印度每日原油净进口量超过1000万桶,比头号原油进口国——美国多出约300万桶。
新买家也给市场带来新特征
“印度人比其他许多亚洲买家更为灵活,如果存在获利机会,他们也不介意买入受损或滞留货物,”花旗集团(Citigroup)亚洲大宗商品研究部主管Ivan Szpakowski说道。
“印度将成为最大的石油消费增长源。其地理位置也改变了贸易流动的格局。如果看下地图就会发现,中东离印度比日本和中国要近得多,这种运输实际上算是短途。”
在中国,除了国有石油巨头以外,又有近20家独立炼油厂获得进口许可并专门购买现货供应。
这些炼油厂的加入正在改变石油贸易的流动格局,因为他们偏爱运费更便宜的俄罗斯原油。这有利于俄罗斯挑战中东作为中国原油进口最大供应商的地位。
新的石油定价方式?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一帆风顺。JBC能源咨询公司主任理查德?戈里(Richard Gorry,音译)说,这些崛起的贸易商在与恪守规则的国际企业进行最初一些交易时出现“磨合问题”。
2016年1月,西方维多石油贸易公司(Vitol)和摩科瑞(Mercuria)能源集团原本出售给中国一家独立炼油商的原油船货由于这家炼油商融资失败不得不重新销售。本月,另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以“市况变化”为由,放弃了一笔从俄罗斯购买6.8亿美元原油的交易。
中国国有石油公司也经常会将几乎全部待售船货收入囊中,阻止其他贸易公司参与定价过程,挑战着为每日流向亚洲的1200万桶原油定价的亚洲主要定价机制——迪拜普氏收市价(MoC)。
为了避免进一步受到压制,普氏在迪拜普氏收市价的原油供应池中加入了更多原油种类。普氏全球石油新闻的负责人戴夫?恩斯伯格(Dave Ernsberger)说,中国“在价格发现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是“完全有道理的”。
挑战者仍在不断盘旋着
“旧机制已在消亡,新机制和行为方式的建立已然开始,”上世纪90年代帮助普氏设立迪拜普氏收市价体系,目前是一名独立顾问的乔治?蒙特佩克(Jorge Montepeque,音译)说。
中国欲在定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计划在上海推出原油期货。其他股票交易所也在试图利用这种变化。
迪拜商业交易所的约翰逊说:“显然,中国非常想在定价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伊朗正在回归市场。亚洲企业正在寻找新的交易方式,已达成的协议都在进行重新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