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国家原油进口“双权”放开,炼油利润持续高位,为山东地炼行业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重大机遇。济南海关统计,2016年上半年山东省进口原油2223万吨,同比增加3.6倍;价值388.6亿元人民币,增长2.4倍;进口平均价格为每吨1748元,下降25.8%。政策红利加速释放,激发了地炼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
地炼企业助推原油进口山东省大小地炼企业共有49家,一次原油加工能力达到近1.4亿吨,随着原油进口“双权”资质加速下放,地炼企业原油进口量呈激增
态势。截至目前,山东省已有14家地炼企业获得进口原油使用资质,使用配额累计达到5137万吨。
原油的进口成为拉动山东外贸增长的新动力。此外,在获得进口原油使用权后,山东地炼在成品油出口方面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上半年,山东省包括东明石化在内的8家地炼企业,共获得103.5万吨汽柴油出口配额。
凭借巨大的需求量和自身经营活力,山东地炼企业逐步登上国际舞台,并积极与沙特、俄罗斯、伊朗等国际原油巨头开展合作。滨州京博石化已从全球最大原油出口商沙特阿美公司采购73万桶现货原油,东营利津石化、垦利石化也已从俄罗斯进口ESPO高质原油。对取得原油进口权不足一年,国际信用评级不高的山东地炼企业来说,与全球原油出口巨头的合作,实力已得到国际巨头充分肯定。山东地炼企业不断增长的需求助推山东省原油进口量大幅增加。
炼企加速产品质量升级
原油进口资质放开之前,产品质量一直是地炼企业的薄弱之处,频繁的质量问题严重挫伤了整体市场对地炼油品的信任。如今随着优质原油的大量进口和企业自身的工艺革新,质量已成为部分地炼油品的卖点之一。
目前,山东省内约有20家炼企具备生产“国五”标准成品油能力,超过三分之一获得央企和国际油企的外采资格,金诚石化、京博石化等6家地炼企业已向北京地区供应“京五”标准车用汽油。“进口原油政策红利的释放,不仅激发了地炼企业的发展动力和内生活力,同时还能够促进地炼企业的转型升级。”东营海关审批备案科副科长程媛向记者介绍,通过调研了解到,东营获准使用进口原油的5家地炼企业,目前正按照计划淘汰落后生产装置20套,涉及产能820万吨/年。
落后产能的淘汰,也激发了山东地炼企业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我们使用进口原油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同比下降50%,废水中COD(化学需氧量)、氮氧排放同比下降20%。”东营市亚通石化总经理唐兴党介绍说。垦利石化刚刚开工的120万吨石脑油综合利用装置,则将填补省内空白,负责该项目的经理苟振蒙表示,石脑油原来只是初级产品,经过年产120万吨石脑油综合利用项目,它将重新成为原材料,可以生产出苯、二甲苯等十几种高端精细化工产品,附加值增加3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