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有一些石油企业拿女人当男人使,拿男人当牲口使。在这些石油企业上班,工作量很大、压力很大,很苦逼,很累。因为这些企业有一套严酷的制度,叫“员工末位淘汰制”,据说每年业绩考核排名靠后的员工会被裁。
这些石油企业的末位淘汰制,真的有这么残忍吗?
揭秘“末位淘汰”制
谈及员工的末位淘汰,在石油行业,GE和斯伦贝谢被提到的次数恐怕是最多的。那这些国际大公司究竟是如何淘汰末位员工的呢?对于这个问题,有一位来自斯伦贝谢的工程师Allen谈了他的切身感受。
“我在国际油服公司上班已经十几年了,其实并没有看到过明文的末位淘汰制度。只有“量化考核制度”,管理层会根据年初制定的目标对员工进行客观和主观的打分。比如说:前10%是出类拔萃(A级),再20%是超出预期(B级),再50%是完成指标(C级),剩下20%是需要加强(D级)。”
客观打分的是一些硬性指标,比如每年是否提交了足够多的安全质量报告,有没有完成事先制定的培训目标等等。这些都是可以量化的,很多工作可以突击完成,所以大多数人也不能从这些指标来区分。”
主观打分说来也很简单:
首先客户要满意,工作态度好,工程上别让客户一级一级向上汇报工程事故;
老板们要满意,不要让客户把事故的怒火和责任推到老板身上,要不老板自然不爽;
自己是否主动要求做一些分外的工作?能替老板多做做报表,开开会,主动牺牲休息时间多加班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
工作上是否在重大项目上做出突出成绩?收到几份表扬信?老板也可以用这个来向上级证明自己的工作成绩。这些也是人之常情,在国企外企都一样。”
“工作上要过得去,不出大漏洞,就可以得C。再加上和老板关系处理得好,人缘好(所谓情商高),就可以得B。要是人际上八面玲珑,老板客户都喜欢,那就可以得A了。特别来说,得D也不容易,得犯大错误,这点也不容易做到。”
“一些岗位可能会根据这个结果来调整每年工资涨幅,比如各个结果评级涨幅可能会相差1%,但是一般不会有降薪降职。连续几年得A的人就会倍加受到重视,各种晋升转职的机会都会成倍增加。我有一位同事,2005年加入公司,由于学历出众,工作能力出众,连年得A。在短短的8年内,从工程师开始,做到服务经理、项目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直到今天成为西亚区某国基地的副经理。”
“如果常年得D,那应该也会让老板头疼。但是在基层,只要扎实肯干,多一个人总比少一个人好啊,所以老板也会尽力让员工不被裁。我另外一位老同事,由于不太善于考试,在国外培训有两次都挂科被遣送回基地,在工作上也总是出些小漏子,得了2年D。但是基地经理还是多次力排众议,保护他留在公司。”
可以看出来,石油企业的末位淘汰制一定程度上遭到了人们的误解。但无风不起浪,末位淘汰制一说,究竟又源自何处呢?
“末位淘汰”源自何处?
活力曲线
GE公司的前明星CEO杰克·韦尔奇提出过一个叫活力曲线的概念,他把员工分为三类:最有价值的20%的人,有价值的70%的人,剩下的10%的人。他指出,为了保持企业活力,这10%的人应该被淘汰,这就是末位淘汰。杰克·韦尔奇担任GE的CEO后,公司的业绩暴涨,引得全世界的公司都争相模仿GE的末位淘汰制。
但这一原则却并非适合于每一家公司,有的公司将员工末尾淘汰后,由于找不到更好的替代者,反而无法正常运转。Allen还透露,在中高油价时期,或是有深造的想法、或是不适应公司文化,基层工程师每年的主动离职率也能达到20%,根本不需要末位淘汰那10%。
不过,末位淘汰也并非完全不可能。那什么情况下员工会被末位淘汰呢?
什么时候会被末位淘汰?
每个石油企业都设有底线,员工如果超过这道底线,就会被“淘汰”,比如泄漏公司重要资料,在正常情况下出现重大作业事故(比如井碰)。
Allen提到,曾经就碰到过这么一个情况,有同事把两个客户的报告存放盒子的便利贴贴混,送到了不同客户的办公室,客户发现后马上发现了标签和便利贴不一样,马上联系了在隔壁开会的作业经理,作业经理也非常紧张,马上把两份资料拿回来,重新检查后送出。最后工程师李某在基地收到了好几个级别经理的约谈。最后还是因为触犯了“机密资料失去控制”的条款而被裁员。
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公司进行重组并购、机构精简的时候,往往也会淘汰部分员工。比如斯伦贝谢在并购史密斯公司后,因为存在业务重叠,需要精简机构。在史密斯公司工作了10几年的现场工程师,也不得不收拾行囊走人。所以下次听到“并购”、“合并”、“精简机构”这类词,大家就得当心了。
此外,在公司组织的培训当中,要是出现考试“挂科”的情况,的确有被淘汰的危险,有员工因此而被裁掉的先例。但是挂科也有难度,尤其是对于应试能力相当强的中国人来说,挂科更是难上加难。Allen表示,利用培训的时间,好好计划一下怎么旅游玩得好,才是真正有水平的测试。
真正的末位淘汰
石油企业的末位淘汰制,听起来很可怕,但实际上大多数企业都没有硬性采取这种管理方式。虽然这套制度并没有被大多数企业采取,但石油行业的大规模裁员却发生了。
业务多的时候,石油企业招人都来不及,还别提淘汰;业务少了,人员冗余,不仅末位员工会被淘汰,就连很多优秀员工也难幸免。末位淘汰制,和整个行业形势的变化比起来,微不足道。
我们务必要清楚,个人能力和市场形势才是决定“淘汰”与否的主要因素,这两点值得我们时刻关心。任何一种制度,其力量都是有限的。不管在什么样的石油企业工作,制度既不能绝对决定你的去留,也不能为你带来绝对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