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全球经济特别是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速放缓,美联储与其他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推动美元趋强的宏观背景下,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承压。2014年美国等非欧佩克原油产量的持续增长,使得世界石油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日益显现。面对供过于求的市场形势和技术创新给石化工业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冲击,沙特等欧佩克(OPEC)产油国不愿再独自扮演世界石油供应“平衡阀”的角色,石油产量不减反增以维护自身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剧了世界石油市场不平衡的局面,导致石油库存持续攀升,国际油价逐级下挫,石油行业步入寒冬。面对当前世界石油市场失衡的严峻形势,如何实现石油市场再平衡?实现再平衡需要多长时间?实现再平衡的过程中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这些问题是当前市场相关各方关心的,也是石油市场研究人员需要回答的重要问题。
1、供需双重因素导致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性失衡
2014年以来,在世界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分化、金融市场去杠杆、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回落的背景下,世界经济缓慢前行。除印度外,中国等新兴经济国家的经济增长放缓使得石油需求实际增速减慢,石油消费结构快速转变。从石油需求增量水平看,2012-2014年世界石油需求年均增量为96万桶/日,远低于2004-2008年年均162万桶/日的增量水平。尤其是2014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量仅80万桶/日左右,但2014年石油供应增量达241万桶/日,远超石油需求增量水平。2015年低油价极大地促进了石油消费水平的提高,这在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体现的更为明显。据初步统计,2015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量为180万桶/日左右,远高于2014年水平。从全球范围看,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世界石油需求旺盛,而导致市场失衡、供应过剩的主要原因是石油供应增长更快,2015年世界石油供应增量达264万桶/日,再度远超石油需求增量水平。
尽管国际油价大幅回落,需求有所增加,但技术进步和油田开发运营模式创新、非美产油国货币贬值和沙特等OPEC主要产油国拒不减产,以及油品供应和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等因素,最终导致2014年以来世界石油市场结构性失衡日益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整体石油库存持续大幅上涨,其间多数时间原油库存上涨快于油品库存。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截至2015年10月底,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商业石油库存为29.71亿桶,比2013年底上涨了4.05亿桶(相当于每天石油库存上涨133万桶)。另据不完全统计,这期间沙特等其他主要石油生产国、消费国和海上浮仓等库存增加1亿桶左右(相当于每天石油库存上涨33万桶),也就是说,2014年以来,世界石油供过于求达166万桶/日。从石油库存结构变化看,2015年3月底前,上涨的石油库存中主要以原油库存为主,占石油库存增量的约80%,进而使原油价格和结构受到更大压力,主要基准原油价格结构逐渐由前高后低(Backwardation)结构转变为前低后高(Contango)结构。但这期间油品库存基本没有增长,汽油和馏份油等主要油品库存甚至出现下降,支持主要油品结构呈前高后低(Backwardation)结构。原油价格的Contango结构和油品价格的Backwadation结构同时存在,使得主要炼油中心的炼油加工收益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这对于炼厂十分有利,因而2014年下半年以来,全球主要炼油中心炼油炼厂开工率高企,即使是多年来步履维艰的欧洲炼油也迎来了“小阳春”。
二是2015年二季度以来,原油库存基本保持稳定,同时,良好的加工收益支持炼厂开工率高企,更多的原油库存逐渐转化为油品库存,造成油品(尤其是柴油和燃料油)供应快速增加,而柴油和燃料油等重端油品需求疲弱,库存上涨压力日增。柴油供过于求的局面日益显现,主要原因:1)俄罗斯、美国等传统柴油出口国的柴油出口量增续增长;2)沙特、阿联酋和印度等新建炼厂运营陆续正常,开工率不断提高,这些炼厂油品产量均以柴油为主;3)我国柴油需求疲弱,出口量逐渐增大。2015年下半年,国际市场柴油供过于求的局面导致柴油裂解价差大幅收窄,而汽油、石脑油等轻端油品需求旺盛,库存略减进而支撑其裂解价差保持良好。
2、2016年下半年世界石油市场将逐渐开启再平衡模式
从世界石油市场再平衡的调整周期看,笔者认为,目前市场处于供过于求导致油价大幅下挫后,逐步进入再平衡的前期。未来石油市场实现再平衡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低油价最终迫使沙特等主要产油国达成一致,削减石油产量;二是由市场自动实现再平衡,即经济增长拉动石油需求持续增加,但低油价抑制供应增长,从而使市场逐渐达到均衡,进而逐步开启再平衡模式。从效果看,第一种途径通过减产能够更快的使市场实现再平衡,但从目前沙特、俄罗斯等主要产油国的态度看,实现的可能性很小;第二种途径实现再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将更长,但实施的可能性更高。
从实现市场再平衡的过程看,未来世界石油市场再平衡需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由供过于求逐渐转为供需平衡;第二个阶段是从供需平衡逐渐转向供小于求,进而逐渐消化高企的石油库存。当然,市场再平衡是个动态的平衡过程,这期间,影响再平衡进程的最大变量即国际油价水平,反之再平衡的进程也会对国际油价产生重要影响。从目前情况看,尚未有迹象显示进入市场再平衡的第一阶段,即从供过于求转向供需平衡,国际油价仍承压。
结合IEA等机构对未来世界石油市场供需分析的结果,预计2016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量为140万桶/日,低于2015年180万桶/日的水平。2016年世界石油供应增量为30万桶/日,远低于2015年水平,其中非OPEC石油供应减少50万桶/日,主要是美国页岩油产量下降;OPEC石油供应增加80万桶/日,增量主要来自伊朗和伊拉克。值得注意的是,伊朗原油供应变化是2016年OPEC石油供应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按此预期,2016年下半年世界石油供需将逐渐步入再平衡的第一阶段,即由供应过剩转为供需基本平衡。2017年以后将会进入市场再平衡的第二阶段,即供小于求开启去库存模式,让目前高企的石油库存逐渐降至历史平均水平。
从过去30多年来发生的四次较为典型的油价大幅调整后市场再平衡的过程看,此次调整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发生的情景更为近似,本质上是供应驱动导致的。对比四次油价调整的时间尺度,1997年和2008年两次因需求驱动导致的油价调整持续时间相对较短,1997年初,WTI原油价格从26美元/桶震荡回落,最低降至10.8美元/桶。经过三年调整,到2001年初,WTI原油价格回升到28美元/桶,超过了最初26美元/桶的价格水平;2008年7月11日,WTI原油价格开始逐级下挫,最低下跌到2009年2月18日的34.62美元/桶,经历三年调整,到2011年8月中旬,WTI原油价格回升到近100美元/桶的高水平,尽管没有反弹到此前高点,但回升的幅度很大。与这两次相比,1985年底发生的历史上著名的OPEC价格战,则使油价在低水平持续的时间更长。1985年11月中旬,WTI原油价格由约31美元/桶逐渐下挫,最低跌至约11美元/桶,经历三年调整,到1988年11月中旬,WTI原油价格仅为13.6美元/桶。历史总会惊人的相似,以史为鉴,对于我们充分认识和理解市场变化的内在关系和逻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全球石油行业来说,要做好在低油价或更低油价环境下打持久仗的准备,积极应对,直面更大的挑战和更多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