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原油市场而言,相较于当前牵动全球风险情绪的英国退欧,中国更是无法忽视的存在。
尽管当前全球媒体的视线仍然离不开英国退欧,但有大量证据表明,中国原油市场和燃料市场动力的转变可能会对全球能源市场产生更大的影响。
表面上看,作为世界上第二大原油消费国,中国原油进口量看起来足够健康。今年头五个月中国原油进口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16.5%。但实际上,有几个因素在起作用,使国内进口强度出现误导。
首先,国内原油产量下降。
官方数据显示,5月国内石油产量较上年同期下降了7.3%,而今年前五个月的石油生产较同期相比下降3.7%。
1月到5月,国内原油日量为8500吨,相当于408万桶,和2015年同期相比下降约17万桶。这就意味着在近100万桶的额外原油进口中,近17万桶仅仅只是弥补国内生产的下降。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继续在以较快的速度进行原油战略存储。
鉴于当局并不披露原油库存,确定究竟有多少原油进入了储备库最好的办法是原油总量减去炼油厂的吞吐量。
今年前五个月的原油进口加国内生产总计2.409亿吨,而炼油厂的吞吐量达2.273亿吨。这就意味着1960万吨,约94.1万桶/日进入了商业或战略储备之中。
这大大高于2015年的数据,2015年数据显示原油进口加国内生产的总量与炼油厂吞吐量之间的差值为56万桶/日。
第三个因素是中国成品油出口增长,尤其是汽油、柴油和煤油。
今年前5个月,柴油出口飙升322%,至约27.1万桶/日,航空煤油上涨8%至约24.5万桶/日,汽油飙升63.5%至约18.7万桶/日。
将这三个因素统筹起来,很明显,中国强劲的原油进口并不能反映出中国原油需求旺盛。事实上,中国石油(7.19+0.70%,买入)产品的实际消费增长(爱基,净值,资讯)很可能是不存在的。
通过对炼油厂吞吐量的进一步分解更能够支撑这种观点。对炼油厂吞吐量分解显示,今年前5个月,中国柴油产量下降了2.2%。
鉴于柴油生产下降和出口大规模的激增,考虑到柴油主要用于货物运输和施工,这表明中国经济正苦苦挣扎。
然而,今年前5个月汽油生产增加了9%,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向消费型经济转化。
总的来说,中国石油进口仍有可能会继续保持强劲,尤其是国内战略存储的支持。中国在亚洲燃料出口市场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且,这一趋势可能会持续下去。